致2019學年度研究所學位獲得者的賀詞(2020年3月23日)

今天,京都大學要授予2,277名同學碩士學位、157名同學(專業)碩士學位、136名同學(專業)法律博士學位、588名同學博士學位,在此表達誠摯的祝賀。

取得學位的同學中,有457名留學生。時至今日,已經有8萬3555名同學取得京都大學的碩士學位、2,011名同學取得(專業)碩士學位、2,390名同學取得(專業)法律博士學位、3萬5976名同學取得博士學位,我與全體教職員,由衷祝賀大家取得學位。

京都大學所授予的碩士學位以及博士學位分別都冠上了其所屬學術領域的名稱,例如(文學)博士,這些學術領域合計達23種。此外,8年前開始了領導研究所學程,修畢學程的同學的學位證書上都有註明。在如此多樣的學術領域中,諸位日夜切磋琢磨、磨練能力,將自己提升到這樣的高度,我由衷感到驕傲與欣慰。今日的學位授予是諸位過往努力的目標,也是往後人生的起點,我期待今日所授予的學位能夠成為諸位開拓未來人生道路的一大助力。

諸位今後將會直接面臨與地球及社會有關的各種問題。現在,世界因為網路串連在一起,資訊集中在以GAFA(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為代表的IT巨頭之下,世界即將走向一元化。這樣下去,世界將變得同質,恐怕失去在地特色與多樣性。為了防止這種情況,我們應該要動員所有無法作為數位資訊加以掌握的知識,思考地球、社會、包含人類在內的生命的理想樣貌。

據說我們現正處在人新世(Anthropocene),也就是人類對地球生態系造成決定性影響的地質時代。雖然對此地質時代的起始線要劃在哪裡,眾說紛紜,但是工業革命之後,隨著人口的急速增加、大都會化、大量的工業產物、人與物的快速移動,地球環境發生像是二氧化碳增加、地球暖化、海洋酸化、熱帶雨林減少等重大變化,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過去不存在於地球的塑膠被大量生產、大量消費,以及核能開發所產生的放射性物質,已成為標示新地層的印記。

1962年出版的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的著作《寂靜的春天》裡已經指出化學物質的危險性,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的《成長的極限》則指出地球的有限性,到了21世紀,被翻譯成「行星限度」或「地球限度」的Planetary Boundaries的概念也登場。2006年,聯合國建議金融業界在投資分析與決策過程中整合ESG(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的議題,2015年則是通過了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以及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不得較工業革命前高出「2度」的巴黎協定。日本政府也呼籲ESG投資,而根據國際組織「全球永續投資聯盟」GSIA所稱,2018年全球ESG投資額約為3400兆日圓,2年的時間增加了34%之多。全球企業開始思考奠基於ESG的經營策略,並開始將達成SDGs的目標作為重大指標。

現今,日本正面臨的是人口規模縮小與少子高齡化,推測2050年日本人口將少於1億人,高齡化比率將逼近40%。現在的總和生育率(婦女一生中生育子女的總數)為1.4,這個數字如果繼續停滯不前,將使人口規模縮小情形更加嚴重。加上人口集中都市加速,地方人口減少,難以維持村落功能的「極限村落」正快速增加,甚至有試算指出有一半左右的地方自治團體將於2040年前消失。年輕勞動人口如果減少,既有的年金制度將無以為繼,地方行政以及產業振興也將困難重重。日本是全球第一個面臨人口規模縮小與少子高齡化問題的國家,但是預料韓國、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以及歐洲國家也將繼日本之後面臨這個問題,這已成為日本應率先全球解決的課題。

日本政府希望打造Society 5.0,即「超智慧社會」,運用資通訊技術(ICT)解決此難題。例如,根據大數據,運用人工智慧(AI)進行影像診斷的醫療技術有了長足發展,即使附近沒有醫院,也能透過遠距診斷確定治療方法並開立處方。要透過通訊技術以及機器人技術彌補人手不足的部分,創造智慧農業以及智慧漁業。在準確的需求判斷及氣象預測之上,穩定供應來自各種能源的電力。進而構思不管身在何處都能輕鬆取得資訊,在家中或辦公室透過遠端遙控進行許多工作的智慧城市。這些技術還能用來預測氣候變化與地殼變動,有助防範災害於未然。根據至今所累積的膨大數據,可以對火山噴發、地震、颱風、豪雨、豪雪、龍捲風、海嘯等進行準確性高的預測。此外,救災機器人應該能夠在需要超出人類極限的作業環境中發揮很大的能力。而結合本校防災研究所正在開發的智慧手機的防災APP,可望將災害現況正確傳達給人們,引導人們確實且迅速地進行避難。透過在國際上共享這些技術與資訊,日本應該能夠對全人類的安全做出重大貢獻。

今年起在綜合科學技術創新會議(CSTI)的指導下,開始公開招募的Moonshot(登月)計畫,其名稱源自於夢想登月的阿波羅計畫。該計畫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目標,它不是傳統技術的擴展,是基於更大膽的想法,推動挑戰性研發的新型研究開發制度。作為目標所提出的6項課題,都是目標要在2050年前實現。(1)透過均衡的培力(Empowerment),建構人類不再受身體、大腦、空間、時間制約的社會,(2)為實現健康社會之超早期疾病預測與預防,(3)通過AI與機器人共同進步,可以自主學習、自主行動並與人類共生的機器人,(4)為實現地球環境再生之永續資源循環,(5)充分活用尚未被利用的生物功能等,打造地球規模之合理沒有浪費的永續食糧供給產業,(6)開發讓經濟、產業、安全保障飛躍發展的容錯型通用量子電腦。這些都是相互關聯、重疊的課題,主要目的是為未來人類福祉做出重大貢獻,同時要防止地球環境的惡化。這些科學技術希望實現「輕鬆無負擔的幸福生活」。

去年獲頒諾貝爾化學獎的本校校友吉野彰先生所開發的鋰離子電池自30年前問世以來,已經成為我們日常使用的電子設備中不可缺少的零件。鋰離子電池因為輕巧、能源效率高,可以重複多次充放電循環,因此在從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數位相機到電動機車(或電動摩托車)、油電混合車的各種產品中發揮了它作為電池的無盡功能。而且,將風力、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與鋰離子電池結合,能夠穩定電網,可望成為環保的永續潔淨能源中,值得信賴的最重要零件。

為保護環境做貢獻,實現永續地球社會,我們必須要進行「擴大小事物力量」這類的創新。在我還是京都大學學生的1970年代,流行「Small is beautiful(小即是美)」這句話,而提出這句話的是經濟學家恩斯特·弗里德里希·舒馬赫(Ernst Friedrich Schumacher)。生於德國,也曾在英國的煤炭公共公司工作的舒馬赫,從煤炭與石油的過度消耗預測能源危機,並早先預言了第一次石油危機。我清楚記得,石油危機直擊日本社會,誕生了「狂亂物價」一詞,人們為囤積生活物資東奔西走。加油站開始週日不營業,車站、鬧區燈光變暗,連深夜電視節目時間都變短,世界壟罩在一片黑暗氛圍。一般認為日本的高度成長期在這個時代劃下了休止符。對於在那之前被認為無窮無盡的能源的信賴搖搖欲墜,烏雲壟罩了以經濟成長為前提的社會發展。舒馬赫也對當時準備以核能取代煤炭與石油一事敲響警鐘,並對以大量消費作為幸福指標一事提出疑問。在受邀擔任經濟顧問的緬甸,深受佛教徒生活方式感動,而構思佛教經濟學,修改科學萬能主義,提倡自由主義經濟下的充分就業。我認為,在現今貧富差距愈形擴大,今後因為AI與機器人,失業問題可能更加嚴重的現代社會,那是一個值得回顧的觀點。

今後我們不只要發展科學技術,更應該確實檢視人類與社會的應有樣貌,建構一個自然與文化相和諧的世界。人們希望實現一個「知識密集型社會」,不再像過去匯聚資源與物質,而是要透過知識、思想的共享與匯聚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創造新價值。經濟與人的往來變得更加活絡,分散與循環成為驅動社會及產業的動力。在那樣的未來社會裡,除了多樣性與創造性外,也需要奠基在全球倫理觀的自我決定力與調節能力。我認為要從整個地球來準確預測今後社會的變動是困難的,但是,如同Planetary Boundaries所警告的,如果繼續保持人口增加、人為影響加速的現況,那麼可預見的是,暖化造成的自然災害將頻繁發生,汙染加劇,地球將不再適合人類居住。我們必須確實執行各國依據巴黎協定所制定的達成目標,以SDGs作為全球共同課題努力達成。今後諸位的活躍將大大左右地球與人類的未來。

話雖如此,過度倚賴科學技術也可能對人類身心帶來負面影響。如同急速增加的生活習慣病所代表的,長久以來為適應狩獵採集生活所進化的我們的身心與現代的人工環境格格不入。為改善此格格不入的情況,我們必須要重新檢視生活,將人工環境改善得具有人類特色。另一方面,改變人類本身去適應新環境,也因為基因編輯技術及生物技術的進步正變得可能。最近在中國有報告稱,改變父親罹患愛滋病之受精卵的基因,生出了不受影響的設計寶寶。若繼續讓這項技術發展,或許能夠隨心所欲地製造出基因組成與父母不同的孩子,甚至是具備耐受輻射汙染、缺氧等惡劣條件之特質的人類。如果讓機器人與人體結合,進出深海及太空將變得更為容易吧。然而,一旦將人類改良到那種程度,那麼人類的定義會如何改變呢?經過升級的人類與普通人類之間體力與智力產生差距,或許無法再作為同等的人類往來。我們已經創造栽培植物與家畜,並開始操控人類以外的生命。現在,在約占地球30%的陸地中,沙漠與南極占約33%、森林占約31%,牧草地、放牧地、耕地占約36%。生活在地球上的哺乳動物9成以上是家畜與寵物,也就是說,人類創造出來的生命幾乎要覆蓋整個地球。現在正是就包括人類在內的生命的理想樣貌,進行深入的文明論探討的時候。

我瀏覽了今日獲得學位的論文彙總,看到了極具京都大學特色的傾向,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很多多元且穩重的基礎研究,同時也反映了這幾年的世界動向,包括移民在內的種族衝突及多元文化共生、地震及水災等的預測、從藝術觀點看教育及醫學、性別不平等、體罰及霸凌與心理健康、老化及失智症的照護等。這些論文所共通的是,都對當今世界發生的社會問題、至今未獲得解決的諸多課題進行了精闢分析,並提出有助解決的新證據或建言。我認為,根據可靠資料作深入研究後所發表的這些見解,將成為指向未來的適當路標。還有標題吸引人想要了解詳細內容的論文、超出我的理解能力的新研究都被寫成了學位論文,讓我對這些研究的多樣性驚歎不已。我確信此多樣性與創造性、先導性,將成為改變今後世界的思想文化及科學技術的助力。

今後,隨著ICT技術的發展,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的融合想必將更加顯著,為了帶給人類幸福,大學應扮演進行相關糾正的智庫以及社群的角色。AI與IT也將滲透到人類生活的道德層面吧,不能否定的是藝術與人類的感性將成為抵禦科學技術橫行的最後防波堤。我們現在生活在一方面有著豐富資訊可以運用,一方面每個人都處於獨自面對危險的不安社會裡。我認為AI無法創造出與夥伴分享的幸福時光,那是根植於身體,與效率化完全背離的。資訊裡沒有感性,可以隨目的任意重組,資訊雖然很方便,但是超過人類所能應付。所以我們必須要構思能夠高明地將根植於身體的幸福感組合進去的「超智慧社會」,為此,不可缺少跨越文理疆界的深厚學識與自在穿梭時空的廣泛知識。

希望今天取得學位的諸位都能充分運用在京都大學所培養的高度能力,都能在這個困難的時代開出睿智的花朵。做學問時,重要的是具備對時代的感受性。除此之外,不論要修得哪種學問,都需要廣泛的學識與基礎。發現未知領域或新課題的能力,有時候是童年在自然中玩耍的經驗、在不同領域所培養的見解所造就的。但是,現今全世界從事科學的態度太過一致,陷於只追求與技術結合後,立刻對社會做出貢獻的創新風潮中。我認為,除了自己的學術領域外,還應該廣泛吸收其他領域的知識以及藝術的感性,每位研究者都具備自己獨特的科學直覺才重要。

諸位應該也都藉由在京都大學的研究生活,廣泛地關注其他領域,透過積極的對話,打造出了獨特的學術世界吧。那是在京都大學學習過的證據,也將成為諸位往後生涯無可取代的財產吧。此外,諸位的學位論文是給後世最好的禮物,諸位留下的足跡將成為追隨者的目標,其價值取決於諸位是否可以堅守作為京都大學畢業生的驕傲。令人惋惜的是,最近,科學家的不當作為接二連三發生,研究者受到社會關注與嚴厲批判。請諸位以身為京都大學所栽培的研究者為傲,善用經驗,走在光輝的人生道路上。

再次祝賀大家。

2020年3月23日
京都大學校長
山極  壽一

※博士學位授予人數3萬5976名(累計),是1949年新制京都大學設立之後(新制)的授予人數,若加上1948年之前(舊制)的授予人數,則總數為4萬5627名。

相關網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