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相同页眉language
京都大学
  返回首页>>校长致辞
校长致辞

 

◆2012年4月6日 2012财年研究生院入学典礼致辞

第25任校长 松本纮

  今天,我谨向考入京都大学研究生院就读研究生课程的2,234名学生、专业研究生课程329名学生以及博士课程884名学生表示祝贺!我与来宾长尾真前校长、在座的副校长、研究生院各科负责人、学舍长、教育部长、研究所长及其他教职员工一道欢迎大家入学,并向一直以来支持你们的家人及相关人士表示衷心祝贺!

  去年3月11日,日本遭受了东日本大地震,目前正处于从这场国难中恢复重建的时期。同学们应当时刻牢记,大家的入学时期正值举国上下致力于恢复重建的途中,重建之路还未走到一半。虽然京都远离灾区,我们也应长期关注灾区,视灾区的苦难为己事,作为大学的一员,同时作为个人,再次坚定支持重建的决心。

  受这次大地震触发,相信同学们都开始思考今后应当如何向灾区提供帮助,作为研究生能作出什么样的贡献,以及如何建设更加安宁的世界,只专注于自己的专业是否还不够等等问题,面临各种苦恼。灾后重建需要所有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在非常时期、恢复时期、重建时期这些不同的阶段,在日本及世界的不同地区,要灵活开展高度紧急的活动,需要广泛的专业知识。同学们在关注不幸的大灾害的整体结构的同时,首先要思考怎样通过自己的专业领域作出贡献。同时要放眼未来,前瞻自己今后50年的人生之路,不断钻研,成为地球社会的领导者,大显身手。许多同学对于自身基础价值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我在大约45年前刚升入研究生院硕士课程的时候也没有什么自信,也没有形成对人生清晰的预期,周围的同学也是如此。而现在我的很多朋友已经成为日本或世界的领军人物活跃于各界。同学们都是栋梁之才,大家可以先设定十年后的目标,那正是你们开始在社会中发挥主导作用之时,为此需要储备必要的知识体系。此外,要成为世界舞台上叱咤风云的领导者,还需要培养语言能力、说服能力、策划能力、传播能力、感化能力等个人能力。

  同学们所在的硕士课程会开展系统的教育,帮助大家在学士课程所学知识和修养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基础知识,掌握研究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使大家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专家。专业研究生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新教育课程,为需要高度专业水平的职业培养人才,使这些人才在国际舞台上大有作为。博士课程以硕士课程及之前学到的知识和技术为基础,指导学生独立制定研究计划,开展独创研究,并通过学术刊物等向世界推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希望同学们在研究生院努力学习,争取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达到世界最前沿的水平。我相信,同学们的努力不久必将开花结果。

  在今后的研究生生活中,同学们将体会到研究的真正趣味。就我自己的体验来讲,进入研究室是体会到这种趣味的开始。许多同学除课外体育俱乐部或社团外可能没有太多参与少数人共同作业或共同生活的经验。在研究生期间,进入研究室后,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开始共同生活。身边会有竞争对手,每天可与导师密切交流,度过和以往不同的生活。此外,还可一窥所属研究室或研究小组从事研究课题的幕后情况。京都大学崇尚探究事物根源,是一所“务本”的大学,不断探讨本质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在探究的过程中,你可以发现以往为获取知识而刻板学习时没有意识到的问题、特别是自己何等无知、而且不仅是自己这世上不为人所知的事情是何其多。论语有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认识到自己了解什么还不够,还要正确认识到自己不了解什么,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正可谓非无知之知,乃不知之知。认识到这一点接下来就简单了。“好!我来研究大家都没有注意到的这个课题”,“可能别人也在研究,不过我也想弄清这个课题”,自然而然地走向独创之路。通过研究室的这些共同生活,刚开始是蹒跚而行,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会发现“原来我知道的比其他人都多”。这会增加你的自信,成为进一步投入研究的动力。这只是我个人的体验,同学们都会有自己的机会。我期待同学们今后利用在研究生院的学习时间,用你们充满灵性的感受力去遍尝研究的真正趣味。

  包括研究生院在内,我校现有1,800多名留学生及海外研究人员,并与多所海外大学签订学生交流协议,为同学们提供各种赴海外学习锻炼的机会。同时,京都大学还有许多研究人员活跃在国际舞台。我希望各位同学们有效利用我校的这些学术资源,将研究生时代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全世界,积极在海外展翅翱翔。这是什么都无法取代的有意义的事情。我至今难忘自己年轻时第一次出国的激动心情。

  经历史无前例的大地震之后,日本社会需要具有广阔视野、灵活思维、知难勇进之气概的领袖。日本乃至人类的未来只能用我们自己的双手去开拓。我希望同学们站在京都大学研究生的高度向更高水平迈进,不囿于既成观念,不断主动提问,开拓解决问题之路,以“自锻自恃(锻炼自己,依靠自己)”的精神磨砺自己的身心!

  期待大家大展宏图,再次祝贺大家考入研究生院!



返回页首
(C)2006 Kyoto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Japanese Chinese 繁体 KoreanEnglish